欢迎, !     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襄轴改制8年争当科技创新“急先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10  浏览次数:187
古城襄阳秋高气爽,阳光明媚,鲜花吐芳。在巍峨连绵的万山脚下,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精心培育的科技创新的种子,终于结出胜利的硕果——襄轴公司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大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这一刻,所有为此付出过辛勤汗水的襄轴人,内心都会情不自禁的感叹:终于回归国家队了!这是襄轴改制8年来,继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诸多荣誉之后,又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襄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少兵自豪地说:重新得到这块国字号,是公司科技队伍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体现出襄轴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意味着襄轴不仅领军于国内汽车轴承行业,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跟上国际先进企业的发展步伐。而襄轴之所以能够自信地走过4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离不开对科技创新的孜孜以求。可以说,襄轴的跨越发展之路,也就是襄轴的科技创新之路。
紧抓科技创新的生命线
襄轴的前身襄阳轴承厂,始建于1968年,国家投资建设的专为汽车行业配套国家重点项目。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并采用当时国内先进设备和同行业技术建造,代表了我国轴承行业当时的最高水平。
国家原机械工业部在建设襄轴的初期,就同步建设了国家唯一的汽车轴承专业研究单位——襄阳汽车轴承研究所,这是中国轴承行业四个二级专业研究所之一。也就是说,早在计划经济时代,襄轴就站在了汽车轴承研究领域的最前沿。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1993年襄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为我国汽车轴承行业第一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同时更名为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6年底在深交所上市。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襄轴,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条生命线,不断研发新产品,推出新成果,始终保持着中国汽车轴承行业领头羊的地位。襄轴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也因此被国家科技部认证为第四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然而,从2000年开始,由于体制、决策失误等原因,襄轴连续三年巨额亏损,公司曾一度面临摘牌退市的风险。以前风光无限的襄阳轴承,这时却被重重乌云笼罩,一筹莫展。
生死攸关的时刻,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襄轴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在我市率先实施了双退出”(国有资本退出竞争序列、职工退出国有身份)改制。此时,高少兵毅然挑起大梁,迎难而上,先后出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从2004年起,公司借鉴国外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运营机制,结合自身特点,构架了一整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运营机制、模式和创新体系,全员竞聘上岗、压缩机构编制、精简职能人员、调整工时定额等一系列重大措施陆续开始实施。在高少兵的带领下,襄轴这艘辉煌一时却又伤痕累累的巨轮,缓缓驶出暴风骤雨。
这是一次痛苦的凤凰涅槃,也是对襄轴最高决策者的重大考验,更是企业能否再次腾飞的关键一搏。
公司主管技术工作的副总经理张雷不无感慨地说:经过改制后,襄轴究竟有没有能力回复元气?不光襄轴的职工在看,全市人民在看,全国的轴承行业也在看。面对全社会的期盼与关心,我们时刻督促自己,必须铆足劲,尽快走出低谷,重新塑造辉煌。
千钧一发之际,襄轴公司的领导层清醒地认识到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认为企业发展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保证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创新人才。为此,公司决定所有技术人员不实行竞聘,全部留用,从而使得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有生力量得以完整保存。
经过全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襄轴公司于2008年通过了与国际接轨的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国际市场不断拓展。如今的襄轴已实现创新产品三级跳,即从传统的中型卡车轴承生产到轻型卡车、重型卡车、轿车用轴承全系列专用轴承的生产,进而引领着中国汽车轴承从标准件向专用化、单元化、长寿命、低噪音转化的方向发展,并形成了专、精、新、特的汽车轴承全覆盖的企业特色。公司紧跟汽车发展前沿,关注汽车发展方向,在新能源、轻量化、低能耗等汽车轴承领域达到了新的水平。创新产品不仅全方位地为中国汽车行业服务,同时也为多家世界500强的国外汽车主机配套,顺利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配套体系,实现了国际化配套产品的体系。近年来襄轴公司承担了多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央投资项目等重大科研和新产品研发项目。围绕着这些成果,实施了近百项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这些新增项目为公司进一步巩固国内汽车轴承行业的龙头地位,并在国际市场抢占制高点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轴承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襄轴公司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经营规模突破10亿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初步实现了调结构、上水平、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重塑科技创新的软环境
一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能够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不单单是对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其创新能力、研发水平、管理机制等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用该公司副总经理张雷的话说:襄轴重新回归国家队,只是企业申报过程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为了迈出这最后一步,公司精心塑造了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的软环境。
为了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企业科技人才队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襄轴建立健全了正常运作的一系列相关规章管理制度,从民主决策到岗位聘用、从财务管理到日常议事,逐步按经营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管理机制进行运作。技术中心先后拟定了新产品开发、科技项目管理、专利工作管理、技术标准化管理等13种创新管理制度。
本着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管理思路,襄轴制订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激励办法,包括技术人员的考核、职位评价和薪酬体系。在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估的基础上,公司制订了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保持员工总体薪酬在同行业或本地区领先。对技术人员则实行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形成了职位工资+项目奖励+福利待遇+精神鼓励等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体系。比如:在新产品开发方面,设立新产品奖励基金;在知识产权方面,设立专利奖分配给申请专利人;在技术立法方面,设立标准贡献奖等。目前公司正在探讨股权激励,拟向科技人员倾斜,以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襄轴公司在技术中心管理方面走向现代化、民主化、专业化,技术人员的待遇保障了,那么科研经费如何落实呢?
说起襄轴科研经费的来源,作为公司技术带头人的张雷如数家珍:首先,公司每年会在经营计划中安排足够的研究开发费用。其次,公司在立足自主筹集科研经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向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申请资助。同时,不断探索与上下游企业或同行业企业合作的研发模式,以降低研发的风险。另外,公司还通过技术转让、提供技术服务获取收益。近几年以公司汽车轴承专有技术为股份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入股合资协议,投资收益作为技术中心研发经费的补充。
襄轴公司传动轴分厂技术质量科科长李国豪,已经在襄轴科技工作第一线辛勤耕耘了30多年。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公司等速万向节项目研发的领军人物,李国豪在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突破、新目标的同时,也见证了襄轴科技创新的点点滴滴。
李国豪说:改制以后,襄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大幅提高,这些经费主要用于科技创新项目和技术中心建设发展,包括办公费、研发费、专家顾问费、申报费等,确保科研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在科技创新的强力助推下,企业再次迅速崛起,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以我分厂生产的等速万向节为例,2005年销售收入仅有300多万元,2011年已达到了1.2亿元,产品不仅为我国四大自主品牌配套,同时还为合作品牌的汽车公司服务,中国的猛士军车、高端客车、新能源轿车使用的轴承均是我们生产的产品。
为了促进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技术中心研发和培养人才的作用,目前襄轴正在积极建设新工业园。新工业园建设方案除新建技术中心科研大楼、试验大楼外,还将为技术中心新增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检测和试验设备,并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逐步将技术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集研发、检测和试验于一体的企业技术中心。
如果说企业是,那么科技人才就是。凤凰只选择最好的巢穴落脚,科技人才也只会在最优秀的企业生根。而最优秀的企业,不仅会提供诱人的待遇,更会认真考虑如何留住人才,最终激发出科技人才的创新智慧,为企业创造最丰富的价值。
在用好企业现有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公司领导层走访全国各地,请回改制前流失的技术骨干,一大批技术人才得以重用重新回到关键的技术和领导岗位。公司加大引智力度,吸引了国内外高级技术人才投入到襄轴二次创业的事业中。
襄轴技术中心依托着优秀的汽车轴承技术研发团队,运用行业先进的创新机制,不断创新学习,这几年,公司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参加轴承行业组织的各类设计、工艺、检测、制造各专业技术培训260人次。
为保证襄阳轴承的核心技术优势和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公司先后派遣技术中心工作人员52人次出访奥地利、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等国进行技术交流、考察、培训等国际交流活动。同国外汽车轴承行业的知名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学习轴承行业的国际领先技术,不断提升ZXY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与质量,努力使襄阳轴承成为民族精品、国际一流的汽车轴承。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仅仅依靠自己的科技创新力量,并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敢想敢干的襄轴人,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的同时,也积极实行产学研合作机制。公司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洛阳轴承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使公司技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襄轴还加大了与上下游企业及同行业企业间合作的力度,通过中国轴承工业协会、轴承产业集群会议等各种渠道,组织科研人员到同行业参观学习,积极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内外同行业技术专家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有效建立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为企业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和产品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争当科技创新的急先锋
如何对生产线进行优化升级?是摆在所有老企业面前的一道复杂课题。作为拥有40多年历史的企业,襄轴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方面一直走在同行业前列。
为了发挥固有设备的最大效率,襄轴组织专门的老设备数控化改造技术团队,将使用了多年的旧设备改造成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这在全国轴承行业是独一无二的,也与我市提出的建设智能型数控中心不谋而合。
谈到襄轴从单一生产卡车轴承到生产个性化车用轴承的转变时,张雷自豪地笑着说:卡车轴承属于标准轴承,只要具备一定的生产标准,大家都能做。而个性车用轴承是一车一品,属于专业设计和制造轴承,是按照客户要求专门定制的。只要是定制的,就一定是有市场的。这样一个重大的产品结构调整,在产品研发、装备投资、质量保证和管理水平上都上了一个更高层次。这些产品的生产标准、技术立法一直都是我们在做,这是同行业的许多企业做不到的。
最近这几年,仅襄轴公司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就有十二项,汽车轴承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则全部由襄轴制定,同时襄轴作为中国轴承技术标准代表团团长单位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立法,行使国家权力。在襄轴公司行政大楼的荣誉室里,镶嵌了不少汽车轴承方面的认定书,其中带国徽的认定书就是国家标准。公司董事长高少兵说:拥有的专利多少,代表着企业的自有技术被法律认可和保障的程度就会有多少。而参与标准制定的多少,则意味着企业在行业里的话语权的大小。襄轴参与了整个汽车轴承领域内所有标准的制定,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许多企业只能望其项背。为了使企业的科技创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襄轴公司在产品技术的分析、图纸设计、工艺管理、生产销售等领域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
企业改制前,襄轴的工程师画设计图时都是在图纸上手工绘画,如果需要参考相关的档案资料,还必须到资料柜查找。现在,企业经过了甩图板甩柜子阶段,技术中心不仅实现了电脑绘图和查找资料,就连公司财务人员也会按照图纸来计算,工资、养老保险、医保等都可以通过信息化集成。
张雷一边说着还一边拿出自己的手机介绍道:以前,图纸设计好后,工作人员必须一个一个送到我办公室来签发。现在,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我就可以在手机上签发图纸。输入自己密码,进入操作界面,点击批准按钮,我的名字就会出现在图纸上,就可以完成工作。技术人员在绘制产品设计图的时候,只需将关于产品的各项标准和数据输入基础平台,就可以自动生成一个完整立体的产品设计图……襄轴的信息化跨越发展,很有可能就是襄阳工业今后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现在,襄轴公司正在全力打造中国一流、国际先进的新型工业园区。工业园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先进的汽车轴承生产和研发基地。目前,工业园商用车轴承分厂和等速万向节分厂的五栋7.4万平方米的厂房,已经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正式投入生产。
说到未来的发展目标,高少兵董事长信心满怀地说,获得国家级技术中心,仅仅是襄轴做强做大企业的新起点。我们将努力把技术中心建设好、管理好,充分发挥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开发更多更新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做强、做精、做大汽车轴承产业。公司将借国家级技术中心这一平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国际化企业,把ZXY轴承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跻身世界轴承强企之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