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介绍,我国铸造模具生产企业,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类:第一类为铸造模具专业厂(包括合资和独资企业),这些企业设备先进,技术优良,是铸造模具行业的主力;第二类是铸造专业厂的模具车间;第三类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私营和民营模具厂,这类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众多,各有分工,协同作战,分布在江浙、广东一带,其中有些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第四类是兼做铸造模具的其他一些模具厂。
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中国模具近年来以平均18%的速度增长,铸造模具更以高达25%增速的发展,高于中国GPD的平均增值一倍多,今后铸造模具总体需求还会进一步增长。
铸造模具企业要转换机制,发展专业化生产,增强巿场意识,促进铸造模具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型企业内部设有模具分厂(车间),制造能力和技术力量较强,占了国内模具产值的相当比例,除少量标准件外购外,大部分工作量均由模具分厂去完成,致使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加之受企业管理体制的约束,模具制造周期长,不能适应巿场要求。进入wto后,中国铸造模具业也在逐步融入世界贸易一体化中。通过彻底的改革将计划经济的影响消除,为此,模具的商品化程度也将大幅度提高,国企股份制改造的步伐将加快,私营和个体企业的发展,使模具工业的企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模具行业社会化大合作和专业化将加强,这是抵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冲击的有效措施。传统的企业内的模具车间将有一部分通过改制成为独立核算的新经济实体,而大部分将被逐步淘汰,更多模具企业将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在本身专长的产品上保持优势,走专而精的道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模具的标准化也将进一步推行,模具的标准零件生产企业也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
模具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结合的产业,中国有优秀的人才,模具钳工技术水平高,劳动力成本低。进入wto后,中国的投资环境得到更大的改善,外商投资可以享受到国民待遇,不再会有外汇平衡、外销配额的问题,所以中国的模具行业将会有更多的中外合资和外方独资模具企业。同时,由于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生产点外移呈不可逆转之势,更加开放的中国内地自然成为首选,模具企业势必跟进。
国外发达国家的模具厂大体分为独立的模具厂和隶属于一些大的集团公司的模具厂,一般规模都不大,但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水平高,生产效率极高。
国外模具企业一般不超过100人,多数在50人以下。在人员结构上,设计、质量控制、营销人员超过30%,管理人员在5%以下。年人均产值超过100万元人民币,最高能达到200多万元人民币。国内模具企业中一些私营、合资企业人员结构和国外差不多,但一些国企的人员结构还不尽合理,在年人均产值上差距还很大,多数在10~20万元人民币,少数能达到40万元人民币。
国外模具企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技术人员一专多能,一般能独立完成从工艺到工装的设计;操作人员具备多种操作技能;营销人员对模具的了解和掌握很深。国内模具企业分工较细,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
国外模具企业CAD/CAM/CAE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逆向工程、快速原型制造铸造模具使用也比较多。国内模具企业中一些骨干厂家在这方面和国外差距已经不大,有些已经达到国外水平,但一些中小型模具企业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很大。模具材料方面,随着国外技术的引进和中国自身研发能力的提高,差距在逐渐缩小。
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铸造模具生产企业呈多元化,并向高水平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
由于中国模具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国外,随着模具制造技术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减少模具的进口,而且有可能逐步开拓出口巿场,向国外出口更多的模具。中国加入wto后,模具进口在短期内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模具出口将会有很大发展。相对东南亚及中东等国家,中国模具在技术、质量及价格上占有优势,出口前景看好。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其模具的返销及出口也将成为中国模具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罗百辉指出,我国已是世界铸件大国,我国压铸行业在不断革新中前进,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长三角”地区、山东、山西、辽宁、广东等地为主的压铸产业集群。这些地区的压铸产业集聚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使培训、金融、开发、市场营销、出口等方面形成互动,促进了压铸产业的发展,让我们离实现铸造强国的梦想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