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大以来的5年,是宝钢“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钢铁强国梦”,全力探索实践的5年。宝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在产业重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环境经营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5年多来,尽管遭遇了史上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经历了上游原材料市场的巨幅波动和下游市场的跌宕起伏,但是宝钢这5年的发展,无论是体量还是内涵,都可以说是跨越式的。
2011年,宝钢钢产量达到4427万吨,较5年前翻了一番,名列全球钢铁企业第四位。当年营业总收入3162亿元,利润总额181.5亿元,盈利居世界钢铁行业第二位。2011年,宝钢用中国钢铁行业5.7%的产能,创造了占全行业21.3%的利润,实现了继续保持业界最优的目标。今年,宝钢连续第9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名列第197位,并当选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标普、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给予宝钢全球钢铁企业中最高信用评级。宝钢的钢铁产品通过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出口至欧、美、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能源交通、金属制品、航天航空、核电、电子仪表等行业。
“微利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7·23”讲话中指出:“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八大盛会召开在即,这是我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能会成为十八大的一个关键词,无论是从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还是从钢铁产业的自身发展来看,对此都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8年的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欧债危机又起,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的低速增长期。中国可能面临较长时期的出口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局面,这将对国内出口产业包括钢铁及下游行业产生明显的影响。尤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正在改变全球经济的增长结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振兴制造业和扩大出口政策,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挤压和新兴经济体赶超的双重压力,这对国内企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尚未完成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依然明显,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微利时代”渐成钢铁业界的一个热词。钢铁业前途堪忧仿佛已是定论。自去年9月份以来,国内钢铁行业进入了“寒冬”。到今年8月份,国内钢铁企业或在微利经营中谋出路,或在盈亏边缘求生存。钢铁行业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已经一脚踏入了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拐点。一方面产能过剩还在加剧,一方面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产业发展规律昭示,没有永远高速增长的行业。经过连续1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钢铁行业的规模扩张已近尾声。微利经营,是钢铁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和必须承受的。中国钢铁业今天的现状,客观来讲,是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在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下的一种集中反映。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而资源和环境容量也已经无法支撑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市场环境的骤然降温是必然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钢铁行业,已经走到了发展的一个十字路口。如果不及时转变发展方式,那么,钢铁行业的这种“隐痛”,很有可能成为下游产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这是钢铁业的“不能承受之重”!
对钢铁行业而言,必须辩证地认识“微利时代”。尽管目前“微利经营”的特征非常明显,但今后行业的发展,仍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必须看到,钢铁作为传统的基础原材料,在没有出现新的替代材料之前,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将为钢铁业的发展提供增长机遇,中国钢铁消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处于稳定期。当前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现状,必将催生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必将真正触动钢铁企业去提升竞争能力和水平,必将触发行业新一轮的理性整合。同时,面对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第一次在产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制造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有这份自信,也有这份能力去相信,当下钢铁业的萧瑟寒意,必定是“春之声”的华彩前奏。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这指明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
21世纪的前10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完成高速发展、实现钢铁大国的第一次飞跃时期,第二个10年将是中国钢铁工业完成转型发展、实现钢铁强国的第二次飞跃时期。今天的中国钢铁产业,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钢铁业要走出当下的困局,就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运行大背景下,紧紧跟随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下游制造业升级和转移的方向。这对钢铁业在品种、质量、性能、响应速度和服务支撑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钢铁企业必须主动改变原有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