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云信轴承迈出“成品革命”第一步 产品增值五十倍
发布日期:2024-02-07
  在云信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偌大的场地里,只有七八个工人在“四处巡逻”,七十多台崭新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火力全开”,工人们熟练地穿梭在机器设备间,随时整理加工完毕的成品套圈,并及时把它们打包装箱。
  成立于1994年的云信公司,是云和县最早一批私人轴承公司,“起初公司一天只能生产7000个套圈毛坯,添置了1台自动车床和10台仪表车床后,套圈日产量全面提升,达到1万个。”梅必永说,初期的发展,让他深深体会到工业流水线和手工作坊间的产能差异,“产业要发展,仅靠人海战术是不行的。”
  随着公司产值的逐年增加,云信公司用于技改创新、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资也日益“大手笔”化。从2009年起,公司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引进了70多台一流的高精度自动机床,并增设了技检、生产、技术开发等专业部门,从过去的套圈毛坯制造转向生产O类高精度轴承成品。目前,企业的精度轴承成品年产量已经超过了1200万套,产值逾2000万元。
  “创业之初就走成品化路线容易面临经验不足、资金困难的问题。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转型升级就是必由之路,否则产业做大做强就成了空话。”梅必永说。作为云和县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有能力完成成品生产的轴承企业,云信轴承这个“云和老字号”迈出了轴承行业完成“成品革命”的第一步。
  1万套成品套圈的收购价是2.5万元,而1万套毛坯套圈的收购价是500元,相差50倍——在云和县云信轴承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必永算了这样一笔“转型账”。
  “现在我们只是管理员,不参与生产流程,高难度的活儿都给这些‘大家伙’包干了。”云信公司的技术员小傅说,把从钢管切割下来的套圈毛坯加工成轴承成品,还要经过平面磨、粗磨、精磨等多个复杂的工序,“人工作业完成不了这些过于精细、参数要求又非常严格的流程,所以我们从一线工人变身成了设备管理员。”